1939年「市會議員、街庄協議會員總選舉」的高雄州選舉人組成

Le̍k-sú-oân
phian-chhip

下方地圖是1939年「第二回市會議員、街庄協議會員總選舉」中高雄州各市街庄的選舉人中內地人與本島人的分布狀況,數據的出處是1939年12月號的《台灣地方行政》。在這些選舉人中,所謂的「內地人」包括了朝鮮人在內,「本島人」則包括高砂族。

按照數據,「選舉人」的數目比「投票權者」多一點點,這可能是因為登錄於選舉人名簿中的人,還是會因為一些原因而沒有選舉權。

1939年10月號《台灣地方行政》刊載、台灣地方自治協會所募集的一等當選海報。

大致上擁有投票權的資格如下:

  • 帝國臣民;
  • 二十五歲以上的男子;
  • 具獨立生計;
  • 六個月以來為市(街庄)住民;
  • 繳納市(街庄)稅額在每年五圓以上。

至於使人喪失投票權的項目則有:

  • 禁治產者及準禁治產者;
  • 破產者而不得復權者;
  • 特定前科者;
  • 市街庄稅滯納處分中者;
  • 陸海軍現役軍人;
  • 召集中的軍人。

本次選舉的投票日期是該年的11月22日,全台灣的投票權者共有326,229人,最後真正參與投票者為315,580人。各州的投票率都在九成以上,其中高雄州的部分,有投票權者50,171人,投票者48,671人。

大略上的選舉結果若以種族區分,則全台灣分別有196名內地人與1756名本島人當選。其中,高雄州的當選者部分,有內地人30名,本島人282名;而在高雄市會議員的當選者裡,又共有9名內地人與7名本島人。至於完整的議會將是由選舉當選者與官方任命者共同組成。

參考來源:
  • 臺灣地方自治協會 (1939-12)《臺灣地方行政》(特輯:第二回總選舉經過概要)。
  • 黃純青 (1935)《臺灣地方自治選擧問答》。
  • 中越榮二 (1937)《臺灣市制街庄制逐條解釋》。